13629420506
謝經理
來源:http://www.rifar.com.cn/news657457.html | 時間:2021-7-30 16:35:00
洗滌物體表面上的污垢時,能改變水的表面活性,提高去污效果的物質。包括合成洗滌劑和肥皂,有時也統稱為洗滌劑。去污的范圍很廣,日常生活中的去污主要是指衣物的去污,這是洗滌用品最主要的功能。日用器皿、餐具和水果蔬菜等的洗滌也屬去污,但習慣上稱為清洗,所用的洗滌用品則稱為清洗劑。 據老普林尼著《博物志》中的記載,公元前600年,腓尼基人就用羊脂和木灰制造出原始的肥皂,用于護膚和治療,至公元2世紀才發現有重要的洗滌作用。1791年N.呂布蘭以鹵水制得純堿,并將純堿經石灰苛化而生產出苛性鈉,從此,肥皂從手工制作轉向工業化生產。19世紀末采用直接蒸汽煮皂法,使肥皂生產又進入了一個重要發展階段。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由于動植物油脂供應緊張,德國首先開發了合成洗滌劑,主要成分是短鏈的烷基萘磺酸鹽,由丙醇或丁醇和萘結合,再經磺化而成,統稱為涅卡爾(Nekal)。 20世紀20年代末期,開始用長鏈脂肪醇經硫酸化、中和成為脂肪醇硫酸鈉,當時僅添加些硫酸鈉,作為合成洗滌劑出售。30年代初期,隨著石油化工的發展,美國生產了長鏈的烷基芳基磺酸鹽,其中芳基是由苯、烷基是由煤油餾分制取的。這種烷基芳基磺酸鹽直接作為洗滌劑出售,或添加一些硫酸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丙烯聚合而成的四聚丙烯。代替了煤油餾分,與苯結合而成為烷基苯,經磺化、中和而成為烷基苯磺酸鈉。由于價格低廉、性能良好,發展很快,直到60年代初期,一直占據統治地位。當時世界上大部分合成洗滌劑是由這種表面活性劑配制而成的。60年代,由于四聚丙烯在化學結構上存在支鏈,不易被生物所降解,造成環境污染,因此用直鏈烷基苯逐步取代了四聚丙烯烷基苯。 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在使用烷基苯磺酸鈉之類的優良表面活性劑作為基本組分外,還配用其他表面活性劑和各種不同的助劑和輔助劑,以提高洗滌效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就開始用羧甲基纖維素作為合成洗滌劑的輔助劑以消除污垢的再沉積問題。